(1)Plant, Cell & Environment(植物,细胞与环境)期刊于2025年9月14日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郭晋隆课题组题为Cold-Induced Promoter Methylation Attenuates ScMYB7-Mediated Repression of the CBF Pathway: A Proposed Mechanism for Sugarcane Cold Adaptation(低温诱导启动子甲基化减弱ScMYB7对CBF途径的抑制:甘蔗冷适应的一种可能机制)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甘蔗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调控低温适应的分子通路ScMYB7-DREB/CBF-type。研究提出一个工作模型:在低温条件下,ScMYB7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上升,导致其表达下降,从而解除对CBF通路基因的抑制,增强甘蔗的低温适应性。该机制为甘蔗抗寒育种提供了新的表观遗传调控靶点。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pce.70180
(2)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工业作物与产品》期刊于2025年6月24日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邓祖湖研究员团队题为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of "high sucrose" characteristic in sugarcane genotypes with high sucrose and the role of genetic improvement in enhancing sucrose content based on sucrose accumulation amount (SAA)【基于蔗糖积累量(SAA)分析高糖甘蔗基因型 “高蔗糖”性状形成及遗传改良对提高蔗糖含量的作用】的研究论文,阐述了甘蔗高糖基因型“高糖”特性的形成以及遗传改良在蔗糖分提高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为甘蔗高糖育种取得进一步突破提供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5.121364
(3)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恒波副研究员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阙友雄研究员团队题为“The interplay between ScSWEET11 promoters and Paracidovorax avenae effectors regulate resistance in sugarcane”的学术论文。该研究阐述了病菌效应因子,通过调控寄主甘蔗糖外排转运蛋白ScSWEET11基因启动子活性,介导蔗糖分转运,影响甘蔗抗病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解析了甘蔗与赤条病菌互作的调控网络,为甘蔗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研究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tpj.70255
(4)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研究中心2021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生杨宗桃以第一作者在植物学领域国际经典学术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工业作物产品)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sugarcane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s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SCMV infection in sugarcane"(甘蔗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分子鉴定及其应答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研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甘蔗通过平衡活性氧爆发和自噬应答SCMV侵染的分子机制,对甘蔗抗花叶病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5.121225
(5)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 X》(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Roles of ROS in physiological, microbial and metabolomic alterations of fresh–cut sugarcane under red and blue light irradiation”的研究论文。鲜切甘蔗作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即食型甘蔗产品,因机械切割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微生物污染,极易出现褐变、糖分流失、腐败变质等问题,严重影响鲜食果蔗的市场前景。针对这一产业痛点,团队创新地提出 “红光 + 蓝光协同真空包装” 的复合保鲜策略,通过系统研究贮藏期内鲜切甘蔗的生理品质、微生物负载、氧化还原状态及代谢组变化,揭示了ROS(尤其是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1O2)在鲜切甘蔗品质调控中的双重作用机制。为鲜切甘蔗绿色保鲜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方案。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chx.2025.102344
(6)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A sugarcane smut fungus effector hijacks plant vacuolar sorting receptor-mediated trafficking to evade host immune detection” 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黑穗病菌如何通过“分子伪装术”,劫持寄主植物自身的运输系统以躲避免疫监视的新机制,为破解作物抗病性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病原真菌通过劫持宿主囊泡运输系统实现免疫逃逸的新机制。对农业生产而言,这项发现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靶向ScVSR1的抑制剂可能成为新型杀菌剂的设计靶点;另一方面,通过基因编辑减弱ScVSR1对效应蛋白的亲和性,将有望提升作物抗病性。另外研究团队在实验中还观察到,过表达ScVSR1的拟南芥对白粉病的抗性显著下降,印证了其在免疫调控中的关键作用。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pce.15500
(7)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阙友雄/王恒波团队联合在The Crop Journal发表了题为“Sugarcane genetics: underly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的综述论文。本文全面综述了甘蔗遗传育种,细胞学、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开发、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数量性状位点(QTLs)发掘和与性状相关基因鉴定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重要结果。进一步,重点关注甘蔗遗传研究的进展,分析面临的技术困难,提出机遇和挑战。以上为未来甘蔗育种中的遗传学,包括基因组破译、分子标记开发、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s鉴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并为甘蔗未来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j.2024.11.005
(8)中科院一区TOP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在线发表了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研发室高三基、王锦达团队题为“Current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sugarcane stem borers management”(甘蔗螟虫的防治现状与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文章介绍了甘蔗螟虫在中国的发生规律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了国内外当前针对甘蔗茎螟的综合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通讯、生物防治、化学农药以及抗虫品种的应用,以及转基因抗虫甘蔗、RNA农药、不育昆虫技术(SIT)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防控技术在未来的害虫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潜力。最后,展望了区域害虫动态、气候适应性控制策略以及未来甘蔗害虫管理的新思路、新见解。该综述文章由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广西、云南、广东等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为全球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ja.2025.127644
(9)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莉萍研究员团队在《Talanta》(天平)期刊发表了题为“A rapid visual detection method for 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 based on one-tube RPA-CRISPR/Cas12a”(基于单管 RPA-CRISPR/Cas12a 的甘蔗条纹花叶病毒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为甘蔗条纹花叶病毒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甘蔗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条纹花叶病毒(SCSMV)引发的甘蔗花叶病可导致产量和蔗糖含量大幅下降。在病害防控过程中,目标病原体检测技术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传统的检测方法耗时且需要昂贵的设备,对及时防控病害和抗病育种均不利。该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体系,采用叶片粗提物为反应模板,极大简化和加快了样品的制备过程,通过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与CRISPR-Cas12a相结合,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并且结果能够可视化。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alanta.2025.127888
(10)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Analysis key aroma compounds based on the aroma quality and infusion durability of jasmine tea”的研究论文。结合HS-SPME-GC-MS、HS-GC-IMS和电子鼻,对高、中、低三个等级的茉莉花茶茶汤香气组成进行表征,揭示了影响茶汤品质的18种关键化合物,其中8种与茉莉花茶茶汤香气高度正相关的关键化合物。通过绘制香气活性值(OAV)衰减速率趋势图,发现苯甲酸甲酯(Methyl benzoate)和苯甲醇(Benzyl alcohol)是评价茶叶耐泡性的关键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的分级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也为企业在茉莉花茶全加工过程中提升香气品质提供了指导。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3018
(11)Plant Cell & Environment(植物细胞和环境)在线发表了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锦达团队题为“Salivary protein SfApyrase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stimulates plant defence response”(草地贪夜蛾唾液蛋白SfApyrase激发植物防御反应)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草地贪夜蛾的唾液蛋白质组中鉴定出了一种类似Apyrase的蛋白,命名为SfApyrase。这种蛋白主要在唾液腺中表达,并在昆虫取食过程中分泌到植物体内。研究证实了SfApyrase是一种通过取食分泌到宿主植物中的唾液激发子,可以诱导植物的防御反应,揭示了SfApyrase在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为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害虫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15121
(12)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锦达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研究论文“Feeding preferences and salivary protein profiles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on saccharum species”。该论文以甘蔗属 3 种材料(Badila、GT58、SES208)与草地贪夜蛾为对象,发现幼虫对 Badila 取食偏好最强(70%)且发育最优(世代周期 29.60±0.59 天、存活率 62%),对 SES208 偏好最弱(22%)且发育最差;还检测到 195 种幼虫唾液蛋白,其中脂肪酸结合蛋白 1 样(SfFAT)激活植物防御,醛脱氢酶(SfSA)抑制植物防御,提升幼虫存活与体重。研究揭示了不同甘蔗对草地贪夜蛾的影响及唾液蛋白的介导作用,为抗虫甘蔗育种和害虫防控提供依据。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4c11634
(13)Plant Cell & Environment(植物细胞和环境)在线发表了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邓祖湖课题组题为“Coexpression Regulation of New and Ancient Genes in the Dynamic Transcriptome Landscape of Stem and Rhizome Development in “Bainianzhe”—An Ancient Chinese Sugarcane Variety Ratooned for Nearly 300 Years”(百年蔗茎与根状茎发育过程中新旧基因的共表达调控及其动态转录组景观)的研究论文。作者对松溪百年蔗的地上茎和地下茎(根状茎)的不同部位进行了激素、生理生化及转录组分析,揭示了百年蔗独特地下茎的发育和调控机制。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pce.15232
(14)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工业作物和产品》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阙友雄/苏亚春团队题为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Saccharum Sec14-like PITP gene family reveals that ScSEC14-1 is positively involved in disease resistance(甘蔗Sec14-like PIT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揭示ScSEC14-1正调控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系统鉴定了甘蔗Sec14-like PITP基因家族成员,并揭示了ScSEC14-1基因正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作用网络,为甘蔗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4.119434
(15)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and assessment of free amino acids i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ugarcane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探究了 10 个品种的甘蔗在氨基酸方面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品种对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有显著影响。谷氨酸是大多数甘蔗中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结果,S6 品种的氨基酸综合得分最高。聚类分析将供试甘蔗大致分为两组,其中在主成分分析中得分呈正值的第 1组甘蔗,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开发利用价值。研究结果对甘蔗品种的选育和高值化利用均有参考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4.118306
(16)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锦达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发表题为Establishment of RNAi-Mediated Pest Control Method for Red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建立RNAi技术的红火蚁害虫控制办法) 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红火蚁RNAi体系,同时筛选高效RNAi靶标基因并评估该dsRNA作为核酸农药的脱靶效应风险。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4c00654
(17)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锦达团队围绕甘蔗抗草地贪夜蛾分子机制开展研究,成果以“A ScWIP5 gene confers fall armyworm resistance by reducing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in sugarcane”为题发表于《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草地贪夜蛾是危害甘蔗等多种作物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化学防治易导致抗药性,培育抗虫品种是最优策略。植物伤口诱导蛋白酶抑制剂(WIP)属天然防御蛋白,可抑制昆虫消化酶活性,是重要内源抗虫基因资源,但甘蔗 WIP 家族功能研究较少,制约抗虫育种进展。作者发现ScWIP5 通过双重机制提升植物抗草地贪夜蛾能力:一是激活 JA 信号传导通路(上调 JA 合成基因表达、增加 JA 含量),增强植物防御响应;二是抑制昆虫肠道关键消化酶(胰蛋白酶、组织蛋白酶)活性,阻碍营养吸收,导致幼虫生长受阻、死亡率升高。该研究明确了 ScWIP5 的抗虫功能,为甘蔗抗虫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也为禾本科作物抗虫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ps.7925
(18)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法国国际农业研究中心(CIRAD)在Nature集团出版的高质量期刊《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 promoter that is activated by drought stress in plants(应答植物干旱胁迫的甘蔗杆状病毒启动子鉴定)”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SCBV基因组上克隆并筛选出干旱诱导型的启动子PSCBV-YZ2060,探析该启动子在转基因甘蔗和拟南芥植株上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并鉴定出关键的顺式作用元件,为甘蔗等作物抗旱转基因生物育种提供合适的诱导型启动子和重要顺式作用元件。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4-06075-y
(19)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锦达团队在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发表了题为Biocontrol efficienc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secticidal protein from sugarcane endophytic Serratia marcescens (SM) against oriental 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甘蔗内生菌粘质沙雷氏菌对东方粘虫的生物防控及其杀虫蛋白鉴定)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从甘蔗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不同甘蔗鳞翅目害虫具有杀虫作用的生防菌粘质沙雷氏菌,并以东方粘虫为模式昆虫对其杀虫效果及杀虫机理展开研究,为甘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方案。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4.129978
(20)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室高三基/张慧丽团队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工业作物与产品》】发表基于全基因组解析甘蔗14-3-3基因及SsGF2.1应答低温胁迫的分子功能的学术论文,题为“Genome-wide analysis of 14-3-3 genes in sugarcan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sGF2.1 in response to chilling stress”。本研究共鉴定了24个具有14-3-3结构域特征的割手密SsGF基因,可分为2种类型,即Epsilon型和非Epsilon型。共线性分析表明SsGF基因的扩增主要是由基因片段重复事件引起的。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SsGF2.1-2.4在生长发育、昼夜节律和冷响应中高度表达,暗示着这4个SsGF2可能是14-3-3蛋白的重要功能基因。此外,通过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获得并证实甘蔗SsMYBS3、SsCBSX2-1和SsCBSX2-2与SsGF2.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发现它们与SsGF2.1具有相似的转录表达模式。这些研究结果为甘蔗耐寒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候选基因,并为进一步解析甘蔗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3.118004
(21)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Food Control》(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Role of catechin on furfural inhibition in sugarcane juice during thermal treatment: Adducts and mechanism的研究论文。热处理甘蔗汁中形成的糠醛对感官品质和安全性均有负面影响。本研究基于甘蔗汁的成分,在由果糖和丝氨酸组成的模型体系中,探究了儿茶素对糠醛的抑制途径。结果表明,儿茶素会与糠醛的前体物质及中间产物反应形成加合物,从而抑制糠醛的产生。上述研究结果为提升甘蔗汁生产质量与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儿茶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4.110364
(22)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景升课题组在植物学领域国际经典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植物生理学,中科院一区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ugarcane mosaic virus employs 6K2 protein to impair ScPIP2;4 transport of H2O2 to facilitate virus infection"(甘蔗花叶病毒利用6K2蛋白与ScPIP2;4互作并抑制后者转运过氧化氢进而建立侵染)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靶向PIP调控H2O2转运建立侵染的新机制, 提出了SCMV调控H2O2建立侵染的模型。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d567
(23)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阙友雄研究员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作物学报》英文版,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Sugarcane transcription factor ScWRKY4 negatively regulates resistance to pathogen infection through the JA signaling pathway(甘蔗ScWRKY4通过JA信号通路调控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甘蔗转录因子ScWRKY4负调控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反应,并深入探究ScWRKY4可能通过结合ScJAZ13蛋白并抑制其表达,通过JA信号通路参与植物抗病性的调控网路,进而调节植物对病原菌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ScWRKY4在甘蔗中的抗病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j.2023.12.002
(24)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三基研究员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rends in Genetics发表题为“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lant defense”的文章,全面综述了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进化、应答环境胁迫的生物学功能、参与信号转导和调控机制、调控次级代谢产物,以及表观遗传修饰如何调控WRKY基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WRKY基因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其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ig.2023.07.001
(25)农林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科院一区期刊)在线发表了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华研究员团队题为“Complementary effects of biochar,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bacteria biocontrol agents rejuvenate ratoon sugarcane traits and stimulate soil fertility”(生物炭、次生代谢物和细菌生防菌的互作效应恢复宿根甘蔗的生产性能并改善土壤肥力)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生物炭、甘蔗根际环境代谢物质和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恢复宿根甘蔗生长性状、品质和生产力的可靠方法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生物炭在改善土壤肥力和修复土壤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3.117081
(26)2023年8月9日,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室王锦达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中科院一区期刊,IF=4.8)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effect of chlorogenic acid, a potential botanical insecticide, on gene transcript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carboxylesterases in the 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粘虫唾液蛋白组学以及粘虫的转录组学两方面揭示了粘虫对潜在的植物源杀虫剂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的解毒和抗性与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有关。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粘虫的唾液蛋白质组学,为了解唾液蛋白的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此外,CarE介导的CGA敏感性变化的测定为农业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并强调了害虫抗性管理中潜在的杀虫剂抗性机制。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pestbp.2023.105575
(27)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阙友雄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题为“Deciphering the atlas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in sugarca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共鉴定到8573个Kac、4637个Khib和215个Kla位点,建立了首个甘蔗多维蛋白质修饰图谱。修饰蛋白的功能注释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PTM在甘蔗的生长、发育和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反应中起作用。以上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甘蔗多维蛋白质修饰的概况,并为阐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甘蔗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3c01886
(28)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室王锦达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中科院一区期刊,IF=7.3)在线发表了题为Nano-selenium enhances sugarcane resistance to Xanthomonas albilineans inf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juice qua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外源性喷施纳米硒降低了甘蔗白条病的发生,同时发现纳米硒处理增加了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的含量和JA途径基因的表达以此提升甘蔗抗白条病的能力。此外,还发现纳米硒处理的甘蔗还可以提升蔗汁锤度、抗氧化性和某些有益的氨基酸的含量。上述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控制甘蔗白条病防治的生态方法,而且还丰富了外源富硒对提升果汁品质的应用研究。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3.114759
(29)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阙友雄和苏亚春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llene oxide synthase gene family in sugarcane and its involvement in disease resis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阐述了甘蔗AOS基因家族的起源、分布、进化和抗病调控机制,揭示了AOS基因的特性和功能,并为甘蔗抗性育种提供了潜在的基因资源。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2.116136
(30)福建农林大学阙友雄和苏亚春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8.025)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characterization of sugarcane catalase gene family identifies a ScCAT1 gene associated disease resis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甘蔗近缘野生种割手密基因组数据库,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甘蔗CAT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特征和表达特性。进一步,揭示了甘蔗栽培品种中克隆获得的ScCAT1基因能够通过参与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ROS信号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代谢途径,增强转基因植株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以上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甘蔗CAT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的认识,同时也为深入解析ScCAT1基因如何在甘蔗应答病原菌胁迫中发挥作用积累丰富数据,并奠定良好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3.123398
(31)2022年12月,福建农林大学阙友雄和王恒波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8.025)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WAK gene family in Saccharum and the negative roles of ScWAK1 under the pathogen stress”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甘蔗WAK基因家族的起源、分布和进化,为深入解析ScWAK1基因如何在甘蔗应答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了潜在的基因资源。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1813022028653?via%3Dihub
(32)2022年9月,食品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Food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我校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高值化利用研发室题为“Precursors and formation pathways of furfural in sugarcane juice during thermal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果糖/葡萄糖-丝氨酸模拟体系揭示了蔗汁热处理过程中糠醛形成的关键中间产物和3条主要形成路径。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2.134318
(33)2022年06月,福建农林大学张积森教授团队经过四年的努力在甘蔗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题为“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recent chromosome reduction of autopolyploid sugarcane Saccharum spontaneum”的研究成果于2022年6月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该成果是基因组中心团队在甘蔗领域发表的第二篇《自然遗传学》研究论文,这两篇研究论文是近60年以来甘蔗研究领域发表的刊物级别最高的论文,奠定了该校在甘蔗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地位。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2-01084-1
(34)2022年04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胡朝华、袁照年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Combining N fertilization with biochar affects root-shoot growth, rhizosphere soil properties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under sugarcane monocropping”(单作种植体系下施用氮肥-生物炭联合效应对新台糖22号根苗生长-根际土壤响应特征的影响)的研究论文。胡朝华、袁照年团队揭示了我国蔗区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根系生长适应性与根际土壤硝化作用对碳氮耦合效应的响应机制,对我国连作蔗田土壤氮素定向转化、减量优化施氮调控、甘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以及全球可持续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2.114899
(35)2022年03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邓祖湖研究员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 “Sequence analysis of Erianthus arundinaceus chromosome 1 isolated by flow sorting after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suspension”的研究论文。邓祖湖团队开发悬浮液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标记斑茅染色体后进行流式分选,进而对单条斑茅染色体进行测序与分析。首次提出了悬浮液基因组原位杂交标记和测序技术,揭示了斑茅单条染色体的基因组特征,对甘蔗分子改良和外源基因渗入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4514122000435
(36)2022年03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三基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在线发表了题为“ScPR1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resistance to diverse stresses in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and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论文。我中心高三基团队揭示了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ScPR1在甘蔗和转基因拟南芥上应答病原细菌和多种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解析了甘蔗ScPR1基因在逆境胁迫响应中的分子功能,为甘蔗育种提供重要的抗性基因资源,有望在甘蔗抗逆遗传改良上得到应用。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2.114736
(37)2021年12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邓祖湖研究员团队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Chromosome-specific painting unveils chromosomal fusions and distinct allopolyploid species in the Saccharum complex”的研究论文。邓祖湖团队利用甘蔗热带种单倍型基因组设计了一套基于寡聚核苷酸序列(oligo)的染色体特异全涂染探针,这套探针可用于识别甘蔗属割手密、热带种和大茎野生种中所有的非同源染色体,为今后研究甘蔗属不同材料的染色体组成和结构差异奠定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nph.17905
(38)2021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阙友雄研究员团队与海峡联合研究院崔海涛教授团队合作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A sugarcane smut fungus effector simulates the host endogenous elicitor peptide to suppress plant immunity的研究论文。阙友雄团队首次发现甘蔗黑穗病菌分泌型蛋白能够在质外体空间与寄主植物的内源多肽Pep1竞争性结合激酶膜外结构域,从而抑制寄主免疫反应的植物-病原互作新机制。研究为甘蔗黑穗病致病机制的解析及甘蔗抗病育种的定向改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链接: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nph.17835
(39)2021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莉萍、阙友雄团队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理论与应用遗传学》(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An autopolyploid-suitable polyBSA-seq strategy for screening candidate genetic markers linked to leaf blight resistance in sugarcane”的研究论文。许莉萍、阙友雄团队首次从甘蔗遗传图谱QTL定位的策略中汲取灵感,利用单剂量多态性标记,优化完善了传统的BSA-seq方法,所建立的方法称为polyBSA-seq。进一步,采用所建立的这一技术,筛选并获得甘蔗中与叶枯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有望应用于甘蔗抗叶枯病性的鉴定及其遗传育种领域。

论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2-021-03989-7
(40)2021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阙友雄和苏亚春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ugarcane MYC gene family and the negative regulatory role of ShMYC4 in response to pathogen stress”的研究论文。阙友雄、苏亚春团队揭示MYC转录因子在甘蔗抗黑穗病中的分子功能,研究揭示了MYC转录因子在甘蔗抗黑穗病中的分子功能,为深入解析该基因在甘蔗抗黑穗病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所获得的MYC基因则有望作为甘蔗抗病分子育种的基因资源。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1.11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