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阙友雄/王恒波联合在《The Crop Journal》上发表甘蔗遗传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综述论文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12-17浏览次数:

甘蔗Sacchrum spp.是一种适应性、生物量高、光合作用、可连续多年宿根种植及富集CO2的低碳作物,提供世界上80%蔗糖和40%的燃料乙醇而闻名。与其他禾本科作物遗传研究相比,甘蔗遗传背景复杂(种间杂交)、倍性高(8倍以上)、非整倍体、开花难、生长周期长导致甘蔗遗传学研究进展缓慢。综述甘蔗遗传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进展,将对未来甘蔗遗传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近日,我中心阙友雄/王恒波团队联合在The Crop Journal发表了题为Sugarcane genetics: the underlying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甘蔗遗传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推进甘蔗遗传研究指明了方向。

1887年前,制糖原料甘蔗都是来自自然界的杂交种(竹蔗)及部分甘蔗原始种,蔗茎产量低、含糖量低、纤维分低。直至1887 年,Soltwe-del F 在爪哇甘蔗试验场(S 10°)J.B.Harrison J.R.Bovell在西印度巴巴多斯(N 10°)植物园分别观察到甘蔗散落在地上的种子可以萌发成为幼苗,这一发现开启了甘蔗有性杂交育种的新时代。其后,科学家们实现了甘蔗不同野生种(热带种和割手密种)的种间杂交及回交,继而发展出甘蔗高贵化育种方法,极大地提高甘蔗产量、蔗糖分和抗病性等,推动甘蔗遗传育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图1)。

1 现代甘蔗栽培品种的有性杂交程序及野生种质的染色体组成

本文全面综述了甘蔗遗传育种,细胞学、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开发、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数量性状位点(QTLs)发掘和与性状相关基因鉴定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重要结果(图2)。进一步,重点关注甘蔗遗传研究的进展,分析面临的技术困难,提出机遇和挑战。以上为未来甘蔗育种中的遗传学,包括基因组破译、分子标记开发、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s鉴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并为甘蔗未来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

2多倍体甘蔗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分子标记和群体遗传学研究

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王恒波副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阙友雄研究员为通信作者,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USDA-ARS)潘永保博士也参与了相关工作。以上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2301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2156)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J01160)、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科技创新团队(CATASCXTD20240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6300520240031630052024020),以及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CARS-17)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j.2024.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