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和福建省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2018年7月中心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现场验收,成为我国糖料界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心聚焦甘蔗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围绕种质创新、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物安全、高值化资源化利用等全产业链,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多个业内“第一(首次)”的业绩: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甘蔗栽培学》专著,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从事甘蔗科学研究的博士,获得了国内糖料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内首次甘蔗转基因材料获批中间试验,全球首次破译甘蔗基因组。中心(综合研究所)经过三代人70载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新中国第一次和第四次甘蔗品种更新换代做出历史性贡献,为保障国家食糖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心依托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学科,面向国内外诚聘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数名,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计划
1. 邓祖湖研究员团队(招聘1-2名):
研究方向:甘蔗多倍化机制与表观重塑、甘蔗远缘杂交机制及跨物种调控网络构建。
联系方式:zhxinwang@126.com
2. 张华研究员团队(招聘1-2名):
研究方向:甘蔗机械化多场景智能化技术研究与甘蔗农机农艺融合高产关键因子的分子解析。
联系方式:zhanghua4553@sina.com
3. 高三基研究员团队(招聘1-2名):
研究方向:甘蔗病害绿色防控、甘蔗与病原微生物互作机制、甘蔗抗病分子育种、甘蔗抗虫基因鉴定及害虫生物防治等领域研究。
联系方式:gaosanji@fafu.edu.cn
4. 徐景升教授团队(招聘1-2名):
研究方向:甘蔗与病毒互做分子机制研究,探明Potyvirus病毒复制、翻译、胞间移动的分子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分子改良靶点。
联系方式:xujingsheng@126.com
二、招收条件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工作严谨负责、诚信务实,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2.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生物信息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体可与相应导师咨询联系。
3. 近3年内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符合博士后入站的基本条件(需满足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后管理相关规定)。
4. 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领域实验技术(如分子克隆、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作物生理指标测定等),中英文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能力突出,以第一作者在相关领域发表过1篇及以上SCI收录论文(中科院2区及以上)。
三、薪酬及配套支持
1. 提供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保障,博士后年薪27-35万元。
2. 进站博士后根据有关规定,符合入住条件者可办理入住博士后公寓或申请人才公寓。
3. 学校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为全职博士人员缴交五险一金(外国博士后缴交五险)。
4. 聘期内同等享受教职工子女教育资源,子女可按规定申请入读学校附属幼儿园。
5. 合作导师为博士后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保障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学术会议等需求;支持博士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功立项者给予额外科研奖励。
6. 博士后在站期间工作业绩达到相关要求,可参评相应职称。
四、联系方式
1.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2办公室)
2. 单位网址:http://sugarcane.fafu.edu.cn(可查询中心详细科研方向与成果)
3. 联系人及电话:王老师 0591-83851742
4. 电子邮箱:nercs502@126.com或直接联系意向导师。
五、其他说明
1. 本招聘信息长期有效,直至招满所需人数为止,招聘过程中将对申请人材料严格保密。
2. 初审通过后,将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面试(含学术报告、科研能力测评等环节),具体时间另行安排。
3. 应聘人员需确保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若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应聘资格。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5年9月12日
招收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1)高三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任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作物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糖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多种中英文期刊编委或客座编辑,50多种SCI收录期刊同行审稿专家。主要开展甘蔗病害绿色防控、甘蔗与病原微生物互作机制、甘蔗抗病分子育种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多项。在Trends in Genetics、Plant Physi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SCI收录近百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编英文著作1部,参编著作或教材7部;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件、国家甘蔗品种鉴定或登记2个、省部级成果奖2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4部、地方标准1部,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7部。指导和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0多人,含外籍研究生5人。
个人网页链接:https://nercs.fafu.edu.cn/info/1022/1084.htm
(2)邓祖湖,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亚BSES高级访问学者,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2007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甘蔗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细胞遗传学。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10多个课题。作为第一育种者选育了福农福农91-4621、福农28号、福农39号、福农41号等12个甘蔗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审(鉴、认)定。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8篇,总计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5部。
个人网页链接:https://nxy.fafu.edu.cn/a1/50/c11530a41296/page.htm
(3)张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国家糖料产业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糖料专家指导组、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农业农村部甘蔗及制品质检中心主任,福建省工业原料作物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甘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系统研究,开展种植业与机械化、工程化、资源化、信息化、产业经济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先后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作为骨干参加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并作为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行业专家长期参与相关产业政策咨询与规划等工作。
个人网页链接:https://nercs.fafu.edu.cn/info/1022/1073.htm
(4)徐景升,博士、教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会员、国际甘蔗技师协会(ISSCT)会员,《甘蔗糖业》编委。2006.10-2007.10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CSIRO访问学者,2013.11-2014.11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甘蔗与病毒互做分子机制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理生化等手段,分离鉴定与病毒互作的寄主因子,探明Potyvirus病毒复制、翻译、胞间移动的分子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分子改良靶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现代甘蔗遗传育种》等3部著作。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第一发明人4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个人网页链接:https://nercs.fafu.edu.cn/info/1022/1077.htm